1 万台,无人城配规模之战打响了
相比 Robotaxi,它是目前最先拿到规模的无人车。相比人形机器人,它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商业化最高的移动机器人。 从花 4 万元才能买到一个无人车刹车硬件,再到组建出全球最完整的底盘、算法、制造、运营产业链,中国玩家们已悉数上场。 作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登顶全球市值巅峰的企业掌舵者,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不止一次向人们强调:下一波浪潮将是「物理 AI」。 而在更早之前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黄仁勋表示,世界上只有两种机器人系统可以大规模部署,一是自动驾驶汽车,另一种就是人形机器人。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然处于技术验证期,但自动驾驶汽车,正在另一种形态——无人城配车,开始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频繁出现在街头巷尾,运送快递、生鲜、医药,成为 「物理 AI」的一种典型落地载体 。 无人城配,正在成为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众多应用中,起量最快、商业化路径最明确、发展态势最猛的领域。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止 2024 年,无人配送车已应用 超 6000 台 ,数量远超同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领域的 Robotaxi,后者头部企业的运营总量尚不足 3000 台。 无人城配所面临的市场也极其广阔。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2~2023 年,中国无人城配行业市场规模从 40 亿元增长至 6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62%,预计 今年市场规模将达 170 亿元 。 而我国 城配市场 从 2016 年开始就维持在 万亿规模 。从百亿到万亿,还有很多尚待占领的市场空间。 在一众玩家中,新石器与九识智能两家企业,率先走到了无人城配规模化的首个赛点,目标直指年内累计量产交付1 万台 。 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透露,今年无人配送车行业发展速度是去年的十倍,新石器每月交付量超 1000 辆,其中,4 月单月交付量已超越 2024 年全年总和。在 2024 年底,它仅累计部署 2000 余辆。 截至今年 7 月,新石器已部署 6600 辆无人城配车。九识已交付车辆逾 5000 台。从当前交付节奏来看,1 万台的实现路径正在变得清晰可见。 这是无人城配从小规模验证,走向大规模应用的信号,也是对头部企业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能力、量产、运营维护体系的综合检验。 与此同时,曾在无人城配发展中起到引领性作用的京东、美团、菜鸟等大厂,却在这场规模化的竞争中显得有些迟钝甚至滞后,尚未有万台规模化的水声。 无人城配车万台量产赛点来临之际,我们试图解答三个问题: 为什么领跑的是新石器和九识?实现 1 万台需要经历哪些考验?又会带来什么增益?为什么大厂在无人城配车的规模化进程中滞后了?在无人城配迈向可工业化复制的前夜,这场万台量产的竞逐,或许会成为行业格局改变与话语权更迭的起点。 01 万台量产的四个必要能力无人城配车作为一种降本增效的工具,不仅考验 技术成熟度 ,更考验团队的 场景理解力、成本控制力、产品布局力 。 新石器和九识都在这四个维度上下了大功夫,才率先走到了万台规模化节点。 技术上,两家企业的产品都 具备了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适应各类路况、时段、场景的运行需求 。 新石器无人车可实现点位到点位的自动通行和车位自动停泊,具备全天候、全时段、全场景的道路通行能力。九识无人车可满足极窄道路、工业物流、快运等细分场景下的城市全场景、全路况、全时段运营需求。在场景理解力上,两家企业的创始人都 积累了对物流场景的深度理解 ,物流场景又是无人城配最快打通商业化的领域。其他无人城配创业公司的创始团队则较为缺乏相应的前置 Know How。 新石器创始人兼 CEO余恩源 是一个扎根于物流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创业家,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物流科技相关的工作,曾研发出中国最早的一款国产快递专用 PDA 和最早的快递柜。2015 年开始研究物流车的效率问题,并于 2018 年创立新石器。 九识创始人孔旗的技术属性更强,但同样在物流领域中有所积淀。他曾负责百度 Apollo 无人物流车研发应用工作,于 2018 年加入京东,担任 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 ,负责京东无人车的技术研发,2021 年离职创立九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