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工程与防雷接地网的铺设施工及行业应用方案
在防雷工程中,接地系统作为雷电流释放的重要通道,是保障人身安全与电气设备运行稳定的基础。接地网的科学铺设和合理施工是整个防雷系统成败的关键一环。根据不同场所的建筑结构、土壤环境、电气规模等因素,防雷接地网的设计和施工工艺也各不相同。地凯科技将系统讲解防雷接地网的铺设方法、主要技术参数要求、所需装置材料配置,以及在电力、石化、通信、轨道交通、风电、光伏等行业中的差异化应用方案。一、接地网在防雷工程中的作用防雷接地网的作用在于:快速泄放雷电流,防止雷电电压在设备或建筑物之间形成电位差。实现等电位连接,消除雷击产生的潜在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保护电子设备安全运行,防止雷电电磁脉冲(LEMP)导致通信及信号系统损坏。二、接地网的基础构成与材料配置标准接地网系统通常包括以下部分:主接地体:承载雷电流泄放通道,镀锌圆钢、铜包钢圆线/扁钢接地引下线:建筑物与接地体连接导体,铜包钢圆线、镀锌扁钢接地装置连接点:设备、建筑等电位连接器,热熔焊、放热焊、机械连接辅助接地极:降低接地电阻,提高雷电流分流能力,电解离子接地棒、深井接地极常用参数标准如下:(依据《GB 50057-2010》)接地电阻值:一类防雷建筑 ≤ 1Ω;一般防雷建筑 ≤ 4Ω引下线与接地体截面积:≥ 25mm²(铜)、≥ 50mm²(钢)接地体深度:≥ 0.8m(冰冻线以下)接地体长度:水平≥5m、垂直≥2.5m(视地阻设计)三、地凯科技标准接地网施工工艺步骤场地勘察与土壤电阻率测试采用四极电阻仪测量地电阻率ρ(Ω·m),决定接地体布局方案;土壤电阻率高时,需引入深井接地或使用降阻剂;接地网布设方案设计布局方式:井字型、放射型、环形、网格型等;根据雷电流计算和建筑结构,确定接地体类型与长度数量;沟槽开挖一般深度0.81.0m,宽度3050cm;避免与其他地下设施冲突;接地体埋设与焊接水平敷设圆钢或扁钢,焊接接头采用热熔焊或放热焊接,焊接长度应≥钢材直径的6倍;焊接处涂防腐漆保护;引下线连接引下线与接地体通过电气焊连接,埋设方式应保护免受外力损坏;各接地引下线需编号标识,便于检修;接地电阻测试使用接地电阻仪进行测量,达到设计值后方可回填土壤;若不满足要求,可增加接地体或使用降阻剂;回填与标识回填原土,搭配细沙或降阻回填材料;安装“接地”标识牌,留设测试端子箱。四、不同行业中接地网工艺及施工方案差异1. 电力系统(变电站、配电房)特点:大电流泄放需求高,需低电阻、强耐冲击能力;工艺:采用网状主接地网+深井接地+铜包钢排布;接地电阻要求:主接地网≤1Ω,关键设备保护区≤0.5Ω;设备:电解地极、40×4mm铜包钢扁钢、热熔焊接连接;布置方式:正方形等间距网格,接地网边长不超过15m;2. 石化与油气行业特点:易燃易爆,静电释放要求高;工艺:采用爆炸隔离接地+防静电独立接地+等电位连接;接地电阻要求:危险区接地≤1Ω,静电释放≤100Ω;设备:阻火接地端子、电解地极、离子接地棒;施工注意事项:防火区必须独立接地,严禁共用地网;3. 通信机房与数据中心特点:设备精密,抗电磁干扰要求高;工艺:独立信号地+屏蔽地+电源地网分离/融合设计;接地电阻要求:信号地≤2Ω,设备地≤4Ω;设备:等电位接线端子、铜编织带、SPD接地汇流排;实施细节:重点关注接地引线长度、走线间距、防干扰路径规划;4. 轨道交通与铁路信号系统特点:电气化铁路,高感应雷电风险;工艺:轨道接地、电缆护套接地、信号箱等电位连接;接地电阻要求:轨道设备接地≤1Ω,信号地≤2Ω;设备:接地汇流排、SPD并联接地模块、铜包钢接地带;关键点:轨旁设备统一接地,不得形成环路;5. 风电/光伏新能源行业特点:场地广、雷电多发、土壤电阻率高;工艺:模块化网格接地+辅助接地+塔基等电位连接;接地电阻要求:≤10Ω(光伏组件)、≤4Ω(逆变器);设备:离子接地极、降阻剂复合接地模块、铜包钢带;施工要点:建议布设“树枝状”放射接地+光伏阵列联接;五、辅助材料与设备选型推荐铜包钢接地极:Φ16×2500mm、Φ18×3000mm,高导电性、耐腐蚀性强降阻剂:电阻率≤0.15Ω·m,适用于高阻土壤地区电解离子接地棒:≥Φ60mm、长2.5m~3m,适用于特殊土壤,降低电阻值放热焊接模具:型号齐全,无需电源,焊接强度高接地测试端子箱:不锈钢、PVC材质,用于后期维护、检测接地电阻六、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电阻值检测:必须在回填前进行,结果记录备案;焊接质量检查:焊缝无气孔、裂缝、虚焊现象;埋设深度测量:≥0.8m(严寒区应>冰冻线);隐蔽工程验收:接地体埋设前拍照,留存施工记录;地凯防雷接地网的铺设不仅是土建电气施工的组成部分,更是防雷安全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科学的布局设计、合理的材料选型、规范的施工流程及严密的检测手段,决定了接地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在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应根据环境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实现降阻有效、泄流迅速、设备保护到位的目标,从而构建全面可靠的雷电防护体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