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oala的个人空间 https://passport2.21ic.com/?176445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工匠精神 助力中国制造2025

已有 353 次阅读2016-6-8 15:10 |个人分类:中国制造|系统分类:兴趣爱好| 中国制造

  正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匠人的精神特质,正是这个时代缺失的东西。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中国工匠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境遇


  工匠,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等品质,被称为工匠精神。在该书书名的副题“开启中国精造时代”中,“精造”是制造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愿景。就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与“精造”还有不小的距离。


  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曾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苦活、累活,枯燥无味。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匠,工匠群体的人数锐减。此外,在制造业领域,工匠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该书作者认为:古代工匠创造了中国工匠精神的1.0时代,在今天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中国工匠要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寓意,从而开启中国工匠精神的2.0时代。


  工匠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并且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企业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工业价值观。德国作为一个拥有8000
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和大国,德国企业中大量技能娴熟的工匠,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隐性功臣”。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


  在教育领域,德国人同样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当前,德国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接受双轨制的职业教育,其中制造业培训在所有行业的培训中占比最高,约占35%。在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等诸多企业里,很多高管都是工匠学徒一步步实干出来的。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瓷器工匠的学徒。


  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有人做过统计,全球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3146家,为全球之最。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答案只有一个:这些企业传承着匠人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若要实现良性发展,拥有大批工匠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企业发展信念中的诚信、责任、担当、创新,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工匠精神有助产品品质的提升。


  回首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不少企业单纯强调经济效益至上,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没有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有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潮流,经常将企业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概念捆绑在一起。这本无可非议,可是企业家底薄,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口碑处于“低位运行”阶段。这种情况下,企业其实更需要苦练内功,发挥工匠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工匠精神夯实企业根基。对此,著名企业家王石曾经提出忠告:“别在我面前说大数据,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当前,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绝大多数的企业意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制造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在笔者看来,首先是教育机构要转换办学思路。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劳动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完善工匠的激励机制。在一些企业内部,工程师、管理者和营销人员的福利待遇远优于工匠,这无疑挫伤了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身怀绝技的工匠,应该在企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高规格的待遇;最后是全社会要转变观念,对工匠予以人文关怀。工匠的劳动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只有全社会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才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