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负政策难见成效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减负政策不断出台,但学生的学业负担却并未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教育减负政策是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项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一方面,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严格办事,一、二年级不出现书面作业,减少考试次数等,看似减负落实到了每个环节,但实际上,校内负担减轻后,很多本来可以在校内学的知识就推到了校外,家长不得不为孩子安排课后补习。例如,小学作业不出门已经执行有一段时间了,但现在的小学生回家后仍有不少作业。对小学考试的要求也多次规定减少考试数量、降低难度、不公布分数和排名,可真正做到的学校寥寥无几。这是因为目前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还是以分数为准,上级部门评价学校看升学率,学校评价老师看分数,老师评价学生也看分数。在这种情况下,谁敢真正减负呢?
另一方面,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学生学业负担难以减轻的原因。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平衡,为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想尽办法让孩子竞争。乡村的想考到县里,县城的想考去市里,市里的想考去省里。目前 “公民同招,民办摇号”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但竞争依然激烈。而且中考、高考以分数论英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不得不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小升初明明不用考,家长却热衷小学就进行学科培训,因为他们看到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中考一半左右的孩子要分流到中职,而目前中职教育并不成熟,认可的家长不多,所以家长们都奔着初升高的概率去,孩子的负担自然少不了。
此外,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现象严重。一个孩子提前抢跑,其他孩子也跟着提前跑,导致不管孩子多努力,中考的强制分流总有一半孩子不能上普高,高中本科录取率也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为了提升成绩,孩子们只能大量刷题,作业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短。同时,应试考试的科目越来越多,体育、美育纳入考试,表面上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才,实际上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备考这些科目需要时间,而家长和学校不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压力自然增加。再者,学生的出路太少,上大学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目前的就业环境使得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高考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中考强制分流,但中职教育无法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种现状。
总之,尽管教育减负政策不断出台,但由于评价机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教育竞争激烈、考试科目增多以及学生出路少等原因,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未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二、教育减负难有成效的原因
(一)考试科目增加,负担不降反升
教育部门虽然一直强调减负,但实际上学生的考试科目却在不断增加。小学从过去部分科目不考到现在英语、科学和道法等多门考试,初中除文化课外还增加了体育、美育等考试科目。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只要有考试,学生、家长和老师就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每增加一门考试科目,学生的作业量就会大幅增加,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会加重,家长的辅导费用也会随之增多。未来,体育和美育甚至可能也需要上辅导班,这使得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与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中考压力巨大,无人敢减负
中考分流过早,目前大部分地区至少一半学生升不了高中。我国的职校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技术工人地位和待遇低,这让家长、学生和老师都不敢减负。为了孩子的未来,大家只能拼命补课,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中考的压力甚至比高考还大,让人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真正减负。
(三)考评机制未变,唯分数论盛行
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仍然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标准。上级部门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分数评价老师,老师以成绩衡量学生。这种层层压力最终都落在了学生身上,使得学生的负担难以减轻。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这是唯分数论评价机制带来的恶果。只要这种评价机制不改变,学生的负担就不可能真正降下来。
(四)政策执行偏差,社会因素影响
1.政策执行者对减负政策精神理解不准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相对落后,仍以考试成绩和学历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导致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无法真正落实。
2.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盲目推崇,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追求高学历,从而增加了学习压力。
(五)学校负担过重,影响减负效果
学校面临检查验收多、政府部门无关抽调多、“婆婆” 众多导致落实工作变安排工作、相关性不大的主题和宣传活动进校园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专注于教学减负。学校的负担过重,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减负效果。
(六)教育减负与改革相悖
新课改中的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理念,将任务落到家长身上,加重了家长负担。教师绩效工资与学生成绩挂钩,学校建设任务落在学生身上,加重了学生负担。新高考选科中,学生不知如何选,教师不能干涉,家长只能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些问题使得教育减负与改革出现相悖的情况,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三、对教育减负的思考与建议
1.减少考试科目,小学只考语数或语数外,初中合理确定考试科目范围,其他科目可考但不计入中考总分。
目前学生的考试科目不断增加,负担越来越重。减少考试科目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小学阶段只考语数或语数外,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基础学科的学习,避免因过多科目的考试而分散精力。初中合理确定考试科目范围,将一些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帮助但不适合作为中考主要考核内容的科目,设置为可考但不计入中考总分,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减轻中考的压力。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减少中考科目,探索中考引入素质学科过程性评价。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降低广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在升学考试方面 “提优补差” 的需求。
2.提高中考升学率,允许更多孩子进入高中,不要分流太早,同时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技术工人待遇。
中考分流过早,目前大部分地区至少一半学生升不了高中,这给学生、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提高中考升学率,允许更多孩子进入高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同时,不要分流太早也有助于学生在身心发展更为成熟的时候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此外,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技术工人待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职校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技术工人地位和待遇低,这使得家长、学生和老师都不敢减负。只有当职业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技术工人的待遇得到提高,才能让人们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信心,从而减轻中考的压力。 就像有人提出提高普高率,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从为中小学生减负和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3.改革评价机制,不能只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仍然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标准,这导致了学生的负担难以减轻。改革评价机制,不能只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去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各地陆续出台中考改革方案,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切实减少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学校要在研究上增效,研究如何让孩子在高质量的课堂获取知识,研究课后作业的质量,研究提升思维能力与提高学科素养的途径,研究如何建构高效课堂与高质量作业。学校与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只是单纯关心学习成绩,要把关注重心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形成可以促进终身发展的学习策略。 家庭也要真正担负起教育责任,家长要与时俱进,将 21 世纪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素养发展融入孩子的成长中,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并在家庭教育中保持一致。家庭在亲子活动方面要增效,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为孩子搭建参与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的平台。 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在减负增效上有所作为,以考试评价方式的变革做好引导。作为考试评价部门,要在数据挖掘与应用方面有所担当,开发个性化学生学业诊断分析报告,为考生提供学业发展、学科能力素养方面的评价信息,引导家长、考生、学校将关注的焦点从分数转向学科素养的发展。考试组织部门要研究命制能够促进学生初高中学业整体发展基于素养考查的试题。
4.加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观念,用人单位要更注重实际能力。
政策执行者对减负政策精神理解不准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相对落后,仍以考试成绩和学历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导致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无法真正落实。要加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让政策执行者深刻理解减负政策的精神实质,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 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看重考试成绩和学历。用人单位要更注重实际能力,打破对高学历的盲目推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5.为学校减负,精简检查和无用软件,相关部门要立足服务学校,避免形式主义活动进校园。
学校面临检查验收多、政府部门无关抽调多、“婆婆” 众多导致落实工作变安排工作、相关性不大的主题和宣传活动进校园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专注于教学减负。为学校减负,精简检查和无用软件,相关部门要立足服务学校,避免形式主义活动进校园。 例如四川天府新区出台十条措施为学校减负,非教育行政部门涉及学校的督查检查评比等事项,实行年度计划和事前报备制度,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开展,未经同意不得随意入校开展。面向学校开展的督查检查评比等事项原则上每学期总量不超过 2 次。非教育行政部门不得随意以 “小手牵大手” 等名义进校开展事务和活动。凡需进校园的事务和活动,需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进校园,未经审核同意的事务和活动一律禁止,学校有权拒绝。
6.明确教育各方界限,保障学生在校学习和闲暇活动时间,促进素质教育落地生根。
教育减负没有取得成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因为 “分清界限”,学生、家长、老师失去了必要的自由空间,背上不属于自己的额外负担。要明确教育各方界限,保障学生在校学习和闲暇活动时间,促进素质教育落地生根。 升学考试固然重要,但并非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升学考试必须要靠在校时间充分利用来保障,而教育品质需要闲暇活动时间合理分配来保障。简而言之,学习和玩要区分开,在校时间保障孩子的学习成绩,闲暇时间保证孩子的教育品质,就是一个划分学和玩界线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界线划分有很大的问题。非要把学生闲暇时间纳入正规化的课程体系中,并设定考核标准,组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把学生的兴趣爱好硬生生变成额外负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不该剥夺孩子兴趣爱好的时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留出时间给孩子自由活动,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确保孩子人格发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