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前讲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香港保险业,称其为“精心设计的骗局”,并指出香港保险存在“七大坑”。他提到,有保险销售人员年薪高达200万,这些收入主要来自投保人。他认为保险销售第一年的佣金即为首年所有保费,因此利润丰厚。
自2023年香港政府引入高才计划并放宽优才计划限额后,大量内地高学历人群涌入香港,加入保险业。高才计划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港发展。根据申请者条件分为三类:A类针对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的人士;B类针对获得全球百强大学学士学位,并在五年内累积至少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士;C类针对在五年内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但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人士。
截至2025年1月22日,高才通计划共收到约11.6万宗申请,其中近9.2万宗获批。通过该计划抵港的人才主要投身金融服务、创新及信息科技和商贸等行业。他们的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约为5万港元,部分人才月薪甚至达到10万港元或以上。
多位以高才和优才身份加入香港保险业的代理人表示,他们入行主要是为了续签证。某科技公司营销经理大婷表示,她选择保险业是因为这份工作相对灵活且能满足续签要求。在香港保险业从业十年的团队长李希观察到,优才和高才群体在保险业绩上表现两极分化。一些人可以快速上手,几个月实现MDRT(首年保费约150万港币)或COT(首年保费约450万港币),但也有一些人一直开不了单,逐渐被淘汰。
李希认为高才和优才群体是香港保险业一股优质的新鲜力量,他们在自律程度、社交能力和认知水平方面都表现出色。对于郎咸平所称的首年保费即佣金的说法,不少从业者予以否认。陈慧解释说,香港保险经纪渠道和代理人渠道的佣金有所不同,而佣金也因产品缴费年限和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她还指出,香港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较高,这也是近年来内地代理人转向香港保险的原因之一。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认为,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保险产品,都有前期现金价值高的,也有现金价值低的。随着保险的发展,养老保险、年金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储蓄属性,但这需要牺牲一定的流动性。此外,香港保监局也在今年启动了对中介人酬劳结构的改革,设下首年佣金上限,以提高客户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