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xcon 展会上的性价比博弈
去年8月参加 elexcon 展会上的每一步都算着 “成本账”。毕竟采购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看展会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开展第一天上午,就拿着供应商名单直奔主题——车规级电容和功率电感的展位。今年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要量产,对元器件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都有很高要求,这次展会是寻找替代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的好机会。
在 A 区的日系品牌展位,他们的车用薄膜电容确实性能稳定,温度系数能控制在±5%以内,但报价比我们现有供应商高 12%。我当场拿出竞品参数表,对方坦言,他们的优势在于通过了AEC-Q200的最高等级认证,在-55℃到 125℃循环测试中零失效。这让我想起上周生产部反馈的电容鼓包问题,看来多花成本换可靠性或许值得,后续需要让技术部做对比测试。我还特意询问了交货周期,对方说常规型号有现货,特殊规格需要6周,这比我们现在的8周交货期有优势,这点在旺季时很重要。
B区的国产SiC模块展台前,我停留了最久。负责人报出的MOQ(最小订购量)是500片,比我们月均用量多300片。但他们承诺如果年采购量达标,价格可以下浮8%,还能提供免费的样品测试服务。这让我有些心动 —— 国产器件这两年进步明显,上次测试的导通电阻已经接近英飞凌同级产品,若能把采购成本降下来,年底KPI能轻松不少。我让他们提供了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高温反向偏压、浪涌电流等参数,打算回去后让实验室复测一遍。
在C区的连接器展位,我发现了一款防水等级达到 IP6K9K 的产品,比我们现在用的IP67等级更高,适合户外充电桩使用。报价虽然贵 5%,但使用寿命能延长3年,综合下来反而更划算。我跟供应商约定下周寄100个样品,用于淋雨测试和振动测试,如果通过就可以纳入备选供应商名单。
下午的供应商对接会上,我重点问了交期。芯片代理商保证,车规MCU的交货周期能控制在8周内,比现在合作的渠道缩短3周。但前提是签年度框架协议,这需要跟计划部确认明年的产能规划。散会后我立刻在展会APP上标记了三家备选供应商,打算回去后拉上技术、生产、财务开个评审会,从质量、价格、交期三个维度做综合评估。
对采购来说,展会不仅是看产品,更是摸底市场行情的机会。今年明显感觉到国产器件的性价比在提升,这让我们在谈判时多了些底气。但质量红线不能碰,所有新供应商都必须通过两轮以上的验证测试,这是原则。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成本的优化,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