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之家 https://passport2.21ic.com/?144526 [收藏] [复制] [RSS] 个人职业生涯略记

日志

犹太人关于人生的智慧(3)

已有 1525 次阅读2006-7-25 22:50 |个人分类:团队话题|系统分类:网上好文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某一天,国王召唤一名男子去皇宫。
  这名男子有3个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他的莫逆之交,对他最为器重。第二个朋友他虽然喜欢,但却比不上对第一个朋友的重视。至于第三个朋友,关系比前两位疏远多了。
  国王的召见使这名男子忐忑不安,他猜测自己是否做了什么违法之事,不由心生恐惧,不敢独自前往皇宫,于是他决定邀请三位朋友同行。
  首先他到那个自认为最密切的朋友家,结果遭到了这个朋友的断然拒绝。接着,他又去了第二位朋友家,回答是:“我可以把你送到皇宫门口,但不陪你进去。”最后,他失望地去了第三位朋友家,没想到第三位朋友慨然答应一同前往。
  那么,为什么三位朋友的态度各不相同呢?而且平时最要好的朋友在关键时却不理不睬呢?
  《塔木德》认为,第一位朋友是“金钱”,凡人尽管贪财,但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二位朋友是亲朋,只能将他送到火葬场,然后便弃之不顾。第三位朋友是“善行”,虽然平常不太密切,唯其死后伴他永眠九泉之下。
  一个人应该树立正确价值观,拥有高尚的追求,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奥地利的硝烟散尽之后,皇帝想要犒劳那些在战役中英勇无畏的不同民族的人们。
  “说出你们的愿望来,我将以此奖赏你们,我的了不起的英雄们。”皇帝说。
  “把波兰归还我们吧!”一个波兰人嚷道。
  “它是你们的了!”皇帝应道。
  “我是个农夫——给我土地!”一个可怜的人叫道。
  “土地是你的了,我的孩子!”
  “我想要个啤酒厂。”德国人说。
  “给他一个啤酒厂!”皇帝下了命令。
  然后轮到了一个犹太士兵。
  “你呢,年轻人,你想要什么?”皇帝脸上带着鼓励的微笑问道。
  “如果能够的话,陛下,我想得到一条非常漂亮的青鱼。”犹太人怯生生地嘀咕着。
  “哎呀呀!”皇帝叫道,耸了耸肩。“给这个人一条青鱼!”
  皇帝离开以后,那些英雄们围住了犹太人。
  “你多傻啊!”他们责怪他说,“想想看,当一个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候,你却只要了一条青鱼!你也太辜负皇帝的美意了吧?”
  “我们倒是看看谁是傻瓜!”犹太人回敬道,“你们要波兰的独立,要农场,要啤酒厂——这些东西你们根本不可能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而我呢,你们看,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要一条青鱼——也许我就能得到。”
  犹太人是非常注重实际的,他们认为,空中楼阁就是空中楼阁,与其画饼充饥,不如吃点窝头。聪明的犹太人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知道,只有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塔木德》中说:“能够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在生活中,不能好高骛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尽管犹太民族最善于等待和忍耐,但他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原则的。他们最善于计算,如果认为某生意确实有利可图,他们就会耐着性子静候时机;但是,犹太商人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一旦他们发现某生意不合算时,即便投资再大,也要想方设法收拾败局,不要说3年,哪怕是半年也不会继续等待,他们会断然放弃“赚大钱的机会”。
  犹太人在某项投资决定后,一般会制定投资一个月后、两个月后和三个月后三套计划。
  一个月后,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预测有相当的出入,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吃惊,仍会一个劲地追加资本;两个月后,实际情况仍不大理想,便进一步追加资本;三个月后,若情况仍与计划不符,而又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将来会发生好转,那犹太人会毅然决定放弃这桩事业。所谓放弃这桩事业,也就是放弃迄今为止全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甘心认赔。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唉声叹气,尽管生意不尽如人意,但也比在一堆烂摊子中大伤脑筋、进退两难要强得多,而且是及时悬崖勒马,否则情况也许会更糟。犹太人这种适可而止,见到大势不妙便掉头的做法正是受了《塔木德》的影响,也和自己民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犹太民族曾忍受了2000多年的迫害和苦难,培养起顽强的毅力和耐力,之所以连3个月也不愿忍耐,正是其在生意中精明的体现。这就启发我们:在商场中要学会随机应变,否则只能导致失败。
  另一方面,聪明的犹太人还懂得:不能总是等待更大的利益。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对这一智慧的生动诠释。
  一天,靠炒卖股票发家的犹太巨富列宛,看着他8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捕雀。
  捕雀的工具很简单,是一只不大的网子,边沿是用铁丝圈成的,整个网子呈圆形,用木棍支起一端。木棍上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孩子在立起的圆网下撒完米粒后,就牵着绳子躲在屋内。
  不一会儿,就飞来几只雀儿,孩子数了数,竟有13只之多!它们大概是饿久了,很快就有8只雀儿走进了网子底下。列宛示意孩子可以拉绳子了,但孩子没有,他悄悄告诉列宛,他要等那5只进去再拉,再等等吧。
  等了一会儿,那5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4只。列宛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却说,别忙,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
  可是接着,又有3只雀儿走了出来。列宛对他说,如果现在拉绳子还能套住1只玩儿。但孩子好像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他说,总该有些要回去吧,再等等吧。
  终于,连最后1只雀儿也吃饱走出去了。孩子很伤心。
  列宛抚摸着孩子的头,慈爱地教训道:
  “欲望无穷无尽,而机会却稍纵即逝,很多时候,为了得到更多而一味等待,不采取果断的行动,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反而会让我们把原先拥有的东西也失去。”
  《塔木德》中说:“仅仅知道等待和忍耐,不是真正的聪明。”感觉没有把握的时候,要及时做出其他的选择。   







有一个善良的小男孩,名叫亨利。他的父亲早已过世,陪伴着他的,只有穷困的母亲和一个两岁大的妹妹。
  他很想能帮上母亲的忙,因为母亲挣的钱总是难以养家糊口。
  一天,亨利帮一位先生找到了他丢失的笔记本,于是这位先生给了他1美元。
  他把这1美元用来买了一个盒子、三把鞋刷和一盒鞋油。接着他来到街角,对每位鞋不太干净的人说:“先生,能让我给您的鞋擦擦油吗?”
  他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因此,人们很快便都注意到了他,并且也十分乐意让他给自己擦鞋油。第一天他就挣了50美分。
  当亨利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母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亨利。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来买面包,但是现在我相信我们能够过得更好。”
  从此以后,亨利白天擦鞋,晚上到学校上课。他挣的钱已足以负担母亲和妹妹的生活了。
  一个人是否乐观,与你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境况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你乐观起来,就可以过得更好。     
 





 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因着数千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犹太人对学习、对智慧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认识到智慧和知识的价值,犹太人对智慧和知识表现出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义务。久之,这便成了个人的习惯,民族的传统。
  分析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之路,发现他们大多是先通过钻研成为某一行当的行家里手而后以之起家的。与犹太商人打交道你会发现,犹太商人的知识面很广,眼界很开阔,像一个犹太钻石商人,很可能就连“太平洋底部有哪些特殊鱼类”这样的生僻问题都能一清二楚。作为拥有几千年辉煌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商业实践的民族,纯商业上的知识在其就更不待说了。犹太商人追求学识渊博,他们当中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不在少数,他们视外语为世界商人的通行证。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犹太商人的判断力,还增加他们的修养和风度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客户的信赖。同样进行投机、冒险、垄断、创新,犹太商人的成功率较高,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此。据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学者说,今天的美国,最注重学习的,把学校办得最好的还是犹太人。传统之深厚,可见一斑。
  犹太人不仅自己重视学习,更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当一个犹太人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被鼓励发问。
  他放学回家之后,他的妈妈就会问他:鲍比!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提了什么问题呢?
  小孩子说:我问老师,为什么鱼是用鳃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呢?它的鼻子在哪里呢?我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红灯总是亮的?为何玛丽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裤子呢?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时间一久,他们的问题就让人很难回答了,甚至一些专业的教授也无法回答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鼓励小孩提问,因为在他们看来,思考是求得知识的开始。
  一个聪明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学习的。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


   





犹太人对于知识问题,有一个相当实际的认识:知识就是财富。
  有一次,一艘大船出海航行,船上的旅客尽是些大富翁,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一个拉比。
  富翁们闲着没事,就互相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正当他们彼此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那位拉比却说:“我觉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的财富不能拿给你们看。”
  半途中,海盗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的金银财宝等等,全被抢掠一空。
  海盗们离去后,这艘船好不容易抵达了一个港口,但已没有资金继续航行了。
  下船后,这位拉比因其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立刻受到居民的器重,被请到学校里去教导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拉比偶然遇上那些曾经同船旅行的富翁。如今,他们都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凄凉境地。
  富翁们深有体会地对拉比说:“你以前讲得一点不错,一个有学问的人,等于什么都拥有。”
  由于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在当今世界上,知识就是财富,受教育程度同收入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要特别重视科学和知识。     


 





 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儿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纽特·阿克塞波正是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的榜样。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柯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就读。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必须把精力用在应付一个农场日常的各种开销上,还必须养儿育女,多年以来,他早就没有时间学习了。
  最后终于有这么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了,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
  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不,”他回答说,“你们应该学会过独立生活。你们搬到我的农场来住吧。农场归你们管理,你们每年付给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见你们。”
  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馆借许多回来看。他感到他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
  开头,纽特·阿克塞波仍改不掉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清晨5点起床,打扫房间,中午12点准时吃饭,太阳落山时一准就寝。但他很快发现他那些事情完全可以随自己高兴,想什么时间做都可以。实际上,他那些事即使不干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一反过去的老习惯。早上他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点钟。吃罢饭,他往往要“忘记”打扫房间或清洗碗碟。但是,他后来开始在夜间外出作长距离散步,这才是他真正告别过去,向着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迈出的最为彻底的一步。
  在他一生之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没法不睡觉。现在可不同了,白天过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发现了黑夜的奥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广阔的原野,他听到了风中摇曳着草和树发出的声音,有时他会在一座小山头上停下,张开双臂,站在那儿欣赏脚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
  他这种行径当然瞒不过镇上的人。人们认定这个老头的神经出了毛病,有人说他已经成了疯子。他也知道别人是怎样看他的,从人们向他提出问题时所说的那些话,以及人们看他做事时的那种眼神就不难了解到。他对于那些人看待他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恼,因此也就更少和人们交往,他用来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馆借回来的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很长时间。他读了许多,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时可以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个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学融入在一起。其他的学生笑话他,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虽然白发苍苍的他坐在台下,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台上讲课,那情景也实在有些古怪),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你应该用这种态度看待生活:将生活看成是在你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渺无尽头的道路,你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努力向前走,才不会在中途迷失方向。 


 





 纳尔逊中学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中学,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73名教徒集资创办的。在这所中学的大门口,有两尊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
  300多年来,这两尊雕塑成了纳尔逊中学的标志。它们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缩成微雕摆放在礼品盒中。许多人以为鹰代表着“鹏程万里”,马代表着“马到成功”。
  可是,仔细研究《外国历史》,了解了这两尊雕塑的缘起,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那只鹰所代表的不是“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这只鹰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远大理想,苦练各种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征途的第四天就被饿死了。
  那匹马也不是什么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开始的时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一位农夫家。上帝满足了它的愿望,可是后来它又嫌农夫给它的饲料少。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儿什么活也没有,饲料也多,可是没几天,它的皮就被剥了下来。
  那73名教徒之所以把这两尊雕塑耸立在学校的大门口,为的是让学生们警醒。
  真正能把人从饥饿、贫困和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多与寡!空洞的理论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才有价值。


 





两人各拥有一条长10米的绳子,怎么让对方的绳子变短?用剪刀剪短对方的?还是用绳子加长自己的?不同的人的选择是不同的。
  《塔木德》上说: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我。
  在犹太人看来,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父母给予的以及自己赋予的,其实也就是先天和后天。先天只是出身,后天才是生命的实质,生命的实质必然要由超越来维持和升华——超越自我——超越出身——超越局限。
  犹太人有一则故事教导人们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俩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老拉比说:“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困难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犹太民族成为最勤奋的民族。
  如果勤劳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这方面犹太人的杰出代表毕加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每一件旁人看来极其平常的东西,他都能赋予他们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因而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魔术师”,法国总统称毕加索是“一座火山”,他确实是一座永远蓬勃旺盛的艺术创造的“火山”。
  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蓬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地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假如你喜欢欣赏画,不妨找些毕加索的画册,看看从他的画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才能保持住生命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食品大王保罗·纽曼的故事更能说明犹太人如何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纽曼是美国著名的影星,他有杰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他是银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饰演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的夏日》,1960年的《在阳台上》,1961年的《骗》等,均获观众的好评。他曾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岁时,终于在第6次提名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圆了自己40年的。此外,他还是出色的导演。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艺术家。
  保罗·纽曼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母亲喜欢音乐、艺术。纽曼大学毕业后,留在父亲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欢表演。本来做一个老板,做一个犹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的生意。于是,在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他毅然卖掉了杂货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艺界。1987年,他因在《金钱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获奥斯卡奖。保罗·纽曼从商人到艺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领域内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也挖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
  但是,保罗·纽曼的超越永远没有完结。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食品。这种新玩意儿是拌面条用的酱汁,味道非常好。曾经作为商人的纽曼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于是他与朋友合作,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发这种食品,并成立了“保罗—纽曼食品公司”,就这样,他又开始了从艺人到企业家的超越。最后,他被誉为美国的“食品大王”。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多种能力和潜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让种种才能荒废掉了。 


 





犹太人的格言说:“山峰永不相遇,而人却时时相逢。”这就是要我们重视人际关系。犹太人相信:你的专业本领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一种机会,而交际本领则可以给你带来百种千种机会;专业本领只能利用自身能量,而交际本领则可使你利用外界的无限能量。
  犹太富豪洛克菲勒经过奋斗,他的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由于是白手起家,财力有限,在和一些对手竞争时处于劣势,这样,他想垄断炼油和销售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在一边。
  经过仔细调查和慎重分析,洛克菲勒认为:“原料产地的石油公司在需要用铁路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的时候就置之不理,总是反复无常,使得铁路经常无生意可做,铁路的运费收入也就非常不稳定。这样,一旦我们与铁路公司订下一个保证日运油量的合约,对铁路方面必是如荒漠遇甘泉般的及时,那时铁路公司在给我们运输时必定会大打折扣。打折扣的秘密只有我们和铁路公司知道,这样的话,别的公司在这场运价竞争中必败无疑,那么垄断石油产业就指日可待。”之后,洛克菲勒在两大铁路巨头顾尔德和凡德毕尔特之间经过权衡,选择了贪得无厌的铁路霸主凡德毕尔特作为谈判对象,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洛克菲勒每天保证运输60车皮的石油,但铁路上必须打20%的折扣。
  这样不仅挫败了铁路的垄断权,而且大大减少了石油的成本。低廉的价格为洛克菲勒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大大增加了竞争实力,使洛克菲勒又向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宏伟目标迈进了一步。
  洛克菲勒在和同行业的竞争中身为弱者,他如果和对手面对面竞争,不一定能够获胜,但他最终巧妙地借助第三者铁路霸主的力量,以低廉的运输价格挤垮了同行,实现了其小鱼吃大鱼的愿望。


 





 人类自从走上文明之路时开始,便一直在寻求借势借力的办法。只有善于借助各种力量,才能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一天,一个农夫去贝勒城。一路上,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几乎无法行走。但是,农夫有很要紧的事,他还是顶风冒雨,奋力向前走。
  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好!你这样匆匆忙忙到哪里去?”
  “去贝勒。”农夫脚步不停地答道。
  “你至少可以说一声:‘上帝保佑。’”
  农夫停了下来,直视着老人的眼睛,接着眨了一下双眼,说:“上帝保佑,我要去贝勒。但是,即使上帝不保佑,我还是要到那里去。”
  这个老人正巧就是上帝。“如果那样,你7年以后再去贝勒,”他说,“现在,你给我跳到这片沼泽地里去,在那里呆上7年。”
  农夫立刻就变成一只青蛙,跳到沼泽地里去了。
  7年过去了。农夫从沼泽地里跳出来,恢复了人形。他戴上帽子,继续往集市上走。
  走了一小段路,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你到哪里去,我的好人?”
  “去贝勒。”
  “你可以说一声:‘上帝保佑。’”
  “如果上帝保佑,那很好。如果上帝不保佑,我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我不要别人帮助,自己现在就能跳到沼泽地里去。”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说话了。
  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聪明的人在善于思考的同时,会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美国著名的《财富》期刊曾经在封面上登过一位年仅19岁的年轻人的照片。
  他叫詹森·斯维斯彭,一位网站拥有者。他因为在投资家的资助下推出一个名叫“心想事成”的网站而一举成名,在短短数月内,网页的访问量达到了900万人次。
  这在美国是绝无仅有的,有人惊叹:“难道他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吗?”
  詹森在网站上收益了上亿美元的资金,成为美国的一位网络新贵。
  他陷入巨大的成功中,认为自己有非凡的能力,也能办到一切事情。在当时许多人认为这决不是狂言,因为他的年龄和成就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比尔·盖茨。有不少预言家也断定他必然会累积巨大的财富,成为类似于比尔·盖茨那样的影响全球的人物。
  不久,美国许多金融机构主动向他提供贷款,给予巨大的财力支持,他的公司很快上市。财富的累积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原来的1亿余美元扩增到26亿美元。
  这简直就是一个财富神话。
  他成了美女、媒体追逐的对象,他和世界级的超级模特约会,和大量的媒体接触,甚至准备拍一部反映他的创业史的电影。他的生活也极尽奢华,他一共花去了324亿美元。
  不久,美国股市风云突变,詹森公司的股票从原来的每股168美元狂跌到2美元,公司被宣布破产。
  仅仅两年后,他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普通人。那些曾经和他热恋的模特和像苍蝇一样追逐他的电影公司全都不见了。
  詹森现正在四处筹款准备东山再起,但他发现,原来借钱竟然如此困难。没有一家公司和金融机构愿意借钱给他,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最后,他从他的叔叔那里借到了钱,又注册了一个网站,但风光不再。
  詹森说:“经过这些事,我终于明白了,金钱只认得金钱,它不会认得人。以前我失败的原因是,我总认为金钱是认得我的。”
  有媒体评价说:这位20岁的年轻人,以后可以成为一位哲学家。
  人与人的关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别人对你的态度会随着你自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是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重要前提之一。
   





 保罗·艾伦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同时对天文学也充满特别的兴趣,一有空不是沉浸在音乐里,就是对着天空发呆。因此,在同学之间,他被视为一个不善交际的人。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朋友,比他低两个年级的一位金发男孩,就经常到班里来找他,因为他父亲是图管理员,金发男孩要通过他借一些最新的电脑籍。
  在借的过程中,艾伦喜欢上了那个金发男孩,于是经常跟他出入于学校的计算机房,与金发男孩一起玩编程游戏。从“三连棋”一直玩到“登月”,临毕业时,他也成为一个仅次于金发男孩的计算机高手。
  1971年春天,艾伦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航天;次年,那位金发男孩进入哈佛,学习法律。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经常联系,金发男孩继续跟他借,他继续跟他探讨编程问题。
  1974年寒假,艾伦在《流行电子》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他兴奋异常,因为在中学时,那个金发男孩就经常在他面前抱怨,计算机太笨重了!说,要是小到家里能放下就好了。
  艾伦拿着那本杂志去了哈佛,见到那位金发男孩,说,能放在家里的计算机造出来了。金发男孩当时正为“是继续学法律,还是搞计算机”而苦恼。当他看到《流行电子》杂志上的那台所谓的家用电脑后,说:“你不要走了,我们一起干点正经事。”
  艾伦没有走,在哈佛所在的城市——波士顿住了下来,并且一住就是8个星期。在这8个星期里,他和金发男孩没日没夜地工作,用Basic语言编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可以装进那台名为Altair8008的家用电脑里,并且能像汽车制造厂的大型计算机一样工作。
  当他们带着这套程序走进那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时,竟然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复,给他们3000美元的基价,以后每出一份程序拷贝,付30美元的版税。
  艾伦和金发男孩喜出望外,再也没有回到学校。3个月后,一家名为微软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在波士顿注册,总经理是那金发男孩——比尔·盖茨,副总经理是保罗·艾伦。
  现在微软公司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巨无霸,总经理比尔·盖茨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世界首富。艾伦在总经理的巨大光环下,虽然有些暗淡,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也名列前5位,个人资产210亿美元。
  前不久,有人写了一本,称保罗·艾伦是一位“一不留神成了亿万富翁”的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与一个注定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交往,自己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穷人呢?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在生活中要主动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
 





罗斯柴尔德在实践中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要在这个犹太人备受歧视的社会里脱颖而出,接近手握巨大权势的领主并博得其欢心是最有效的手段。
  他借受当地领主比海姆公爵召见的机会,不但把花了很多心血和高价收集的古钱币以低得离奇的价格卖给公爵,同时还极力帮助公爵收古币,经常为他介绍一些能够使其获得数倍利润的顾客,不遗余力地帮公爵赚钱。如此一来,公爵不但从买卖中尝到了很多甜头,对古钱币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罗斯柴尔德和他的关系逐渐演变为带伙伴意味的长期关系,远非只是普通的几笔买卖关系。
  如果说一两次的“舍本大减价”一般人也可能做得到的话,罗斯柴尔德这种一直“舍本”帮助别人赚钱的做法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他得以在宫廷出出进进,但自己在经济上仍然相当拮据。他为了实现长期战略,宁可舍弃眼前的小利。这种把金钱、心血和精力彻底投注于某个特定人物的做法,日后便成为罗斯柴尔德家庭的一种基本战略。如若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人物,就甘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与之打交道,为之提供情报,献上热忱的服务;等到双方建立起无法动摇的深厚关系之后,再从这类强权者身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罗斯柴尔德25岁那年,他获得了“宫廷御用商人”的头衔。罗斯柴尔德的策略奏效了。
  为了得到长期的利益,必须在开始的时候让对方尝到他一辈子也忘不掉的甜头。放长线钓大鱼,舍小利获大利,这就是成功的犹太商人的生意经。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